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于2018年率先在国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相信将会有更多高质量研究数据发表。粪菌移植应用于肠道以外疾病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是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重要贡献,也是肠道菌群研究的临床转化体现。
除了粪菌移植,我国学者也专注于益生菌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团队建立了国内最大原创性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利用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功能益生菌。我国的益生菌市场巨大,但目前市场上可买到的益生菌种类还比较有限,新型益生菌的研发有待加快进展。菌群研究的临床转化受限于技术的进步。Akkermansia muciniphila是人体肠道中的一类细菌,近年研究发现该菌有望帮助减肥、抗肿瘤等,但由于分离培养技术的局限性,该菌的临床转化应用还有诸多限制。随着方法学的进步,菌株筛选、商品化生产和临床试验论证将会加快步伐。
4 菌群研究的几点看法
4.1 肠道菌群相关研究仍将是热点
最近研究发现,肠道细菌产生的酶可以去除血液中的A抗原,将 A型血转变为“万能”的O型血。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发现,未来有可能用于缓解血液供应不足的现状。诸如此类的研究颠覆了我们对菌群的粗浅认知。人类对肠道菌群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菌群的研究也许不会止步。
4.2 方法学的进步将会推动菌群研究的临床转化
粪菌移植的临床价值逐步得到认可,但是方法学的相对落后限制了临床转化。如笔者所说,粪菌移植体系包括了严格的供体筛选、优化的粪菌制备方法、恰当的菌群移植途径等。南京医科大学张发明团队发明了智能化菌群分离系统(GenFMTer)和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ransendoscopic Enteral Tub⁃ing,TET),推动了菌群移植研究的临床转化。
4.3 菌群研究为中医药带来发展机遇
中医药对人体的整体调理学说难以得到国际学者的充分认可。事实上,肠道与脑、肺、肝、肾之间存在动态联系,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从中医药的角度更能认识肠道,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更能理解中医药。台湾长庚大学赖信志教授发现冬虫夏草和灵芝提取物 可 通 过 调 控 肠 道 菌 群 治 疗 肥 胖 和 2 型 糖 尿病。笔者团队近期研究发现,草药菊三七有助于优化肠道菌群结构,但其所含吡咯烷生物碱毒性成分限制了临床应用(数据暂未发表)。可见,中草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组学的研究可能会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思路。从古到今,从中医药到整合医学,从现象关联到因果关联,从疾病诊断到治疗靶点,从认知局限到临床转化,肠道菌群研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菌群研究感兴趣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应富有积极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我国领跑肠道菌群研究助力。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安徽医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抗生素,微生物,菌群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